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从其历史影响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家试图用道家尤其是庄子学说去接续西方平等观念,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
《六德》概括的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比较抽象和笼统。另外两篇佚文《六德》和《语丛》(一),则分别概括了六部经典的意义。
正是在六种文本大体定型和统一的条件下,儒家通过学习、阅读和运用它们,开始为其赋予经的性质,并在引经据典和信奉之中使之权威化。假意为借,假我数年即再给我几年,使我五十岁时就能学《易》,意思是孔子觉得学《易》开始得晚了,这当是孔子快到六十岁时所说的话。因此,我要讨论的儒家经典诠释学,不是指诠释学的理论形态,而是指早期儒家编定、解读、诠释文本并将之经典化、权威化的行为、表现及其经验。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陈梦家说:孔子的‘序《尚书》‘序《书传》之‘序,则似应解为‘编次较妥。
《汉书·艺文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20)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第358页,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参见杨国荣,第26-29、48-52页) 《渔夫》篇中由人的本性谈真情之可贵,同时论及修身守真。
这和乐情境落实到人间,治世的艺术在于人和。游心于道的境界,是一种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⑩ 明代李贽提出童心说,在《焚书》中说道: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人。庄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无论是真人、至人、神人,都带有浓厚的道德境界和审美意境的风格。
如《齐物论》开篇提出众窍为虚——形象化地描写开放心灵所发出的言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价值。在消解族群对立的国度里所呈现的和谐欢愉之气氛,是为人乐。
(《希腊古瓮颂》) 六、小结 本文呈显庄子人性论的三大特点:其一,以道之真为形上基础,论证了人性之真。(21) 老庄虚静论的影响有两条进路,一在文学艺术,一在心性修养。第七次对话推进到天人关系,其文曰: 牛马四足,是谓天。《骈姆》、《马蹄》在论述时,正反两面交互并行,一般读者都只注意它们对现实批判性的一面而忽略其正面的意涵。
仅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学派人性论中的性命说,乃由其道德论引伸出来。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② 有关庄子人性论的著述为数不多。
不化者,能化化(《列子·天瑞》),因而《庄子》称道为生生者(《大宗师》)。内篇《应帝王》强调虚的作用时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乃至李贽的童心说⑩,皆与老庄真性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
正如冯友兰已指出的:程颢所说的‘无将迎出自庄周。(《孟子·告子上》)告子不同意将社会伦理价值判断黏附在人的本性上,他说: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孔子曰:请问游是。[10]李德勇,1995年:《庄子超越精神赏析》,载《道家文化研究》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告子和庄子对人性本质的看法,都属于自然人性论的主张。老子还将虚与动、静观念结合(14),其虚静的修养工夫对后代的影响至为深远。
《人间世》在著名的心斋学说中,进而提出唯道集虚的重要命题。‘工夫一词,虽至宋明而始显,但孔子的‘克己、及一切‘为仁之方。
(《田子方》) 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他说: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1)首则阐言真性感人、真情动人之精辟言论,在后代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回响:如《文心雕龙·情采》继之而提出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依情待实、情重于采等重要主张。此段以至人所表征的理想人格,过着质朴简易的物质生活(食于苟简之田),且心神持着自得自在的情状(以游逍遥之墟),而所谓采真之游,意即保持真性的遨游,翱翔于真情实性的游心之境。
第五章则将虚与动连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视觉主义而言,庄子将审视对象的角度分成以物观之和以道观之的不同层次。故此处侧重从正面角度阐述其要点如下: (1)《骈姆》首章便提出道德之正而仁义之用的观点,这里蕴含着以老庄的道德为体、儒家的仁义为用之体用关系,同时也隐含着道德为仁义之存在根据的观点。《庚桑楚》亦有言:静则明。
以心地真淳出于自然为天真烂漫,亦源于此。这是促使我撰写庄子人性论的主要动机。
而宋明道学之后,老庄的虚静论几乎都转移到道德心性的修养上。这里,将人类与大本大宗的天地和谐对应的态度,称为天和。
孟子不及见性,而见夫性之效,因以所见为性。夫恻隐之心与怨毒忿戾之心,其有感于外而后出乎中者,有不同乎?苏轼也指出孟子性善论的缺失说:昔者孟子以善为性,以为至矣,读《易》而后知其非也。
(二)缘而葆真的道德境界与采真之游的审美意境 庄子提出性修反(返)德的修持工夫与境界,上文就性修而论述道家虚、静、明的修为方法,并侧重于阐述庄子唯道集虚、斋以静心、莫若以明之意涵,后文则就反德境界诠释缘而葆真的道德境界与采真之游的审美意境。下面由虚静进而谈《庄子》明的概念。上文所引,首先列举人类最高的道德行为——至礼、至义、至知、至仁、至信,都是人的真性之流露,乃是道在人性上的自然体现。游心于这不带刻意所创造出的艺术宝库中,恰似采真之游意境的写造。
(23) 元代山水画,实乃心性的伸展,其中倪瓒《容膝斋图》、《江亭山色图》、《江岸望山图》最为称著。[3]曹础基,2002年:《庄子浅注》,中华书局。
2008年:《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道生生不息之意涵是南北道家的共同主张。
庄子在《天地》与《庚桑楚》中为人性下了明确的界说,同时言及心性持修工夫的问题。下引《庄子》仅注篇名)正遥相呼应,这引起我对王安石人性论的极大关注。
1 留言